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
深度关注|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
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,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

在一个“假新闻”泛滥的时代 这些记者拥有真实的影响力

发布时间:2018-04-23  来源:央视网  字体大小[ ]

   原标题:在一个“假新闻”泛滥的时代 这些记者拥有真实的影响力

  央视网消息:4月16日,第102届普利策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。

  美国《夏洛特观察家报》的评论称:在一个“假新闻”泛滥的时代,这些记者拥有真实的影响力。

  这些获奖者以及他们所讲述的故事,再次受到外界关注。

  今年,分量最重的“公共服务奖”由《纽约时报》和《纽约客》共同摘得,他们对好莱坞制片人哈维·韦恩斯坦等人的性丑闻进行了连续的深度报道,在美国多个行业引发对性骚扰和性侵犯行为的“全国清算”,最终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运动。

  获奖者之一,30岁的记者罗南·法罗却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:“在某种程度上,这篇报道似乎根本不可能被发表,更别说获奖了。”

  2017年10月10日,他在《纽约客》网站发表了名为《从咄咄逼人到性攻击:哈维·韦恩斯坦的指控者们讲述她们的故事》的长篇报道,震惊全国。

  5天前,10月5日,《纽约时报》刚刚曝光了韦恩斯坦在数十年间涉嫌对至少8名女性进行性骚扰。

  负责这一报道的记者坎特和图伊,在4个多月的调查采访中发现,多年来,很多人曾尝试报道这件事,却没有任何记录在案,也一直都笼罩着各种谣言。

  据坎特表示,韦恩斯坦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团队,不断给报道这一事件的媒体施压,试图让他们放弃报道,或者修改报道内容。

  当时,法罗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主持人和记者,已经就韦恩斯坦的性丑闻调查采访了10个多月,期间也不断收到韦恩斯坦的各种威胁。

  随着法罗调查的深入,这一性侵事件逐渐演变成了一部现实的惊悚间谍片。

  2017年11月6日,法罗再次发表长篇报道,题为《韦恩斯坦的间谍军队》,揭露了韦恩斯坦为平息针对自己的负面报道,不惜雇佣私人侦探和间谍,通过挖掘背后丑闻,恐吓受害者和相关记者。

  法罗出生于1984年,从小就是外人眼中的“神童”。

  他11岁时考入纽约州的巴德学院,成为该学院最年轻的学生。15岁拿到大学学位,16岁被耶鲁大学法学院录取,21岁进入美国国务院工作,后来成为希拉里·克林顿的全球青年问题特别顾问。24岁时,获得有“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”之称的罗德奖学金,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位。

  不过与他“神童”经历相匹配的,则是他复杂的家庭背景。

  罗南·法罗在公开接受采访时认可的父亲是好莱坞著名导演伍迪·艾伦。

  而他的亲生母亲是好莱坞女星米亚·法罗。

  在罗南·法罗4岁时,当时共同生活的米亚·法罗和伍迪·艾伦宣布分手,为争夺孩子监护权展开恶战,他们一家的方方面面都被曝露在法庭和媒体面前。

  在法罗出生前,他当时的父母曾收养了一个女儿,名叫迪伦·法罗。

  迪伦·法罗曾指控伍迪·艾伦对其进行性骚扰,但两轮调查后,伍迪·艾伦都没有受到任何刑事起诉。

  2014年,法罗的姐姐迪伦·法罗再次起诉他们的父亲伍迪·艾伦。

  法罗表示,自己的家庭经历让他对性侵事件更有触动,所以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,都不会轻易放弃。

  然而,2017年,当他把调查报告拿给编辑申请发表时,却被告知内容缺乏说服力,无法报道。

  在朋友的引荐下,他敲开了《纽约客》的大门。

  雷姆尼克表示,他早已知道了关于韦恩斯坦的那些指控。2002年,他手下一个名叫奥莱塔的编辑,因为要做一篇关于韦恩斯坦的报道,在好莱坞做了大量的采访,当时就有人指控韦恩斯坦性侵,但出于安全考虑不敢公开站出来。

  而正是奥莱塔向《纽约客》引荐了法罗。

  法罗称,在得知《纽约客》决定发表这一报道后,他差点激动地流泪了。

  在《纽约客》编辑雷姆尼克看来,法罗身上有最优秀的记者素养,他不停地自我驱动,对挖掘真相保持热情,拥有极大的同情心和耐心。

  韦恩斯坦性丑闻被曝光后,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。

  2017年,从美国到欧洲、亚洲,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女性运动。

  今年3月,韦恩斯坦影业正式宣布破产,而昔日的传奇电影大亨,深陷一系列民事诉讼纠纷之中,同时接受伦敦、洛杉矶、纽约警方调查。

 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评论认为,性丑闻之所以能被揭露,直接原因是报道的记者和那些信任他们的女性。

  而《华盛顿邮报》的执行主编马丁·巴伦认为,记者既需要灵魂,又需要骨气。他们完全献身于我们寻求真相的使命,证明了他们的灵魂。

  然而,在热衷于哗众取宠的媒体环境下,寻求真相,并不容易。

电影《华盛顿邮报》片段

  影片中,报社总裁凯瑟琳·格雷厄姆为了让公众知道真相,不顾自己可能面临牢狱之灾,决定公开五角大楼绝密文件,揭发政府掩盖了30年之久的秘密。

  当面临重重压力时,并非所有的媒体都能像凯瑟琳一样作出抉择。

  普利策奖揭晓后,福克斯新闻网评论称,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应该为拒绝法罗而感到耻辱。

  该公司曾表示,他们当时之所以不同意发表法罗的报道,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份报告还不符合编辑标准。而《赫芬顿邮报》报道称,罗南·法罗在这家公司工作时,公司曾阻止他采访一位指控韦恩斯坦的女性,最终法罗自掏腰包雇佣拍摄团队,才完成采访。

  高客网以报道丑闻著名,2015年,该网站也曾报道过韦恩斯坦涉嫌性骚扰,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
  哈维·韦恩斯坦的媒体保护伞——《纽约时报》

  文中提到,此前,任何一家新闻机构都没能,或许是不愿意,挖掘并曝光相关细节,直到《纽约时报》把丑闻公之于众。

  仅仅两天之后,一位《纽约时报》的前记者就发文予以回应,并附上这样一个标题:“谁是韦恩斯坦的媒体保护伞?《纽约时报》就是其中之一。”

  这名记者叫瓦克斯曼,据她所说,2004年她曾以《纽约时报》记者的身份调查韦恩斯坦的性丑闻,还专门到意大利与英国采访相关当事人,并带回一些证据资料。

  最终,瓦克斯曼的稿子得以发表,但内容却已被改得面目全非,看不到任何性骚扰或性侵的影子。

  当时哈维·韦恩斯坦是报社重要的广告客户,数据显示,韦恩斯坦至今仍欠《纽约时报》广告费26万多美元。

  2018年4月16日,普利策评委会负责人卡内迪对今年的获奖作品,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
  这似乎是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常说的“假新闻”的回应。

  特朗普就任总统后,经常驳斥“假新闻”,批评媒体。

  美国蒙茅斯大学的最新民调显示,四分之三的美国人相信传统主流新闻媒体可能报道“假新闻”。

  《洛杉矶时报》注意到,今年普利策奖颁发之际,美国记者正遭受着一系列“围攻”,社交媒体吸引了更多读者,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减少,白宫与新闻界处于对抗状态。

  1917年,普利策奖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·普利策的遗愿设立。

  一个世纪以来,普利策的一句话,曾激励了无数新闻从业者,他说:“我们不仅要报道日常新闻,更要照亮黑暗的角落,以深刻的责任感诠释这个多难的时代。”

  反观西方的社交媒体时代,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,各种假新闻和博眼球的行为层出不穷,严肃的主流媒体究竟该何去何从,曾让很多人感到困惑。

  这些普利策讲述者们的故事,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。

中国传媒网摘编亓淦玉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(京贸中心)二层15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